朱丹阳 | 我想让观看者自己定义
摄 影 师:朱丹阳
采 访 人:何 青
摄影的未来会怎样?很多艺术家都在为这个问题提供答案,朱丹阳一样,用毕业作品虚晃了一枪。视频和图片的结合并不新鲜,但像这样的小短片却不得不的让人很快的沉入进去,节奏,画面,各司其职,甚至超常发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光陆怪离的世界,也是艺术家内心的压抑和波动。好的作品是提出问题,作为一个应届的摄影专业毕业生,朱丹阳又前进了一大步。
——何青
H:何 青
Z:朱丹阳
H:你是怎么接触摄影的,为什么会选择摄影专业?
Z:要说接触最早应该是在小学,有一次参加区艺术节比赛,报名了摄影,本来想的就是重在参与,但最后得了一个二等奖,可能这是个起因。到后来初中又参加了一回,得了三等奖,但后来你想,小学和初中能有啥技术含量。其实重要的是在高中,我们高中录取时就有一个艺术班,以后就是奔着艺考去的,当时就选择了摄影。大学之前其实一直都是学的一些皮毛,在选择大学的时候其实还是受文化课影响最后选择了南广,但到现在看了我对我的选择不后悔,南广很好,不断的实践,不断地观看,对我摄影观念的转变起着决定性作用。
H:摄影观念的转变是怎样的?
Z:说实话最开始,我都是把自己定位在老法师行列?哈哈,到大三学校组织去平遥看展,逐渐的,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在南京,都会关注展讯,每个展都有新鲜的东西影响着我,大四也去了平遥这次是去参加院校展,到后来孙晓璐老师的策展课,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开始注重到观看的问题。有时候我想到了一个拍摄的创意,可能最先想到的不是具体的怎么拍,而是先想到最终在展厅里是怎么呈现的。
H:这个好像也是16年平遥展学术展的主题,从观看到呈现。
Z:对对,其实最早看展没有注意这些问题。就看了表面,到最后通过老师的课,慢慢注意到,什么输出材质装裱方式展现方式,都对作品的观看有影响。我觉得一张照片如果只存在硬盘里,而不考虑最后的呈现,是不完整的。
《白噪》/ 部分
H:所以你的作品《白噪》也运用了静态图片和动态gif、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为什么这样做?你想要表达什么?
Z:作品本是想探讨孤独和自由,我不想赋予这个照片它是孤独的感觉还是自由的感觉。我想让观看者自己定义,到后来加白噪,白噪这个东西,有人觉得很吵,很烦,也有研究表明白噪声有助于睡眠等等,我就想可能我现在的水平不足以让单单一张照片就能引起大家辩证的思考,我可以加白噪,来引导或者辅助大家来观看。
视频在gif的基础上,加了声音和剪辑。耳朵也可以。因为我觉得观看其实并不只是眼能接受信息。之前在平遥看范顺赞的展,他介绍说,除了现场的布置,为了让大家更好的观看,甚至还在展厅里喷了特殊味道的香水。
《白噪》/ 部分
H:我看到这些白噪有的是环境,比如:街边广告牌,斑马线,还有的是路人,包括他们的衣服。这些白噪有什么含义吗,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Z:其实就是我做到每张照片时的想法,比如广告牌的是因为路中间的女人一身名牌。我还把她的lv围巾logo做成了白噪。然后就想到了把周围的商标广告片都做上。又比如斑马线。到这张照片时候感觉斑马线是一种符号,代表了秩序。还比如有一张地铁里的女生我把白噪做在了裙子的格子上,像男生脑海里的青春期嘛。
《白噪》/ 部分
H:所以白噪其实是打乱并消解了常规的秩序?
Z:其实是先有的每张照片,到后来再加的白噪,前期拍摄时白噪的概念还没出现。每张照片上我加白噪的地方可能是我想到的感觉就做上去了,但每人理解应该是不一样的,就这个秩序来说,秩序是束缚了我们还是保护了我们。
我的目的是想让大家更多的关注,观看的重要性。现在大多数人都省略了思考这一步,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这种状态很麻木。
H:所以白噪其实是一种刺点?
Z:刺激大家思考,应该是这样的。就像我前面说的,我自认为现在的我的单单一张照片还没达到让人思考的能力,但我的想法比较多。
H:我想到了黑镜有集里有个人被社会屏蔽了,他看到的所有人都是空白的,有点像这个白噪。
Z:选择白噪作为素材也因为这个东西离我很近,我是一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在我进行通联活动时,没信号的时候听到的都是白噪。
《白噪》/ 部分
H:无线电爱好者?这个是做什么呀?
Z:无线电其实也是一种爱好,就像爱好摄影一样。这个解释起来很麻烦。无线电也是应急情况下(自然灾害通讯中断)唯一的通讯方式。
H:简单说就是你会自己动手做一些模型用来通讯?
Z:不是模型,是成品的电台。当然也存在很多diy的大神,我自己做过很多天线。简单来说,如何用更小的功率通联到更远的电台,这可能就是乐趣所在。
H:所以这种白噪也有突然与这个世界失联的这种孤独感?
Z:对,总结的很到位,我还没有想出来一句话概括。它在我脑海里是一种感觉,还没转化成文字。哈哈。
H:视频剪辑是怎样构思的?
Z:剪辑的构思没有很复杂,前面部分就是把所有照片做一个展现,后面就用关键帧,突出白噪的部分。用了后摇做背景音乐,有氛围但是没有具像的歌词干扰。
《白噪》/ 部分
H:感觉它很迷失,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Z:对,周围有很多脚。
H:你有受过森山大道和深濑昌久的影响吗?
Z:这种风格,黑白高对比,是有点森山大道的感觉。因为拍摄设备就是gr。用的是他自带的高对比黑白,gr很小,拿起来很方便,我平时只要是出门基本都会背着gr。
《白噪》/ 部分
H:那你和他的不同之处在于哪儿呢?
Z:他更大胆些吧,我在拍的时候可能还是受我性格影响。不是那么敢见什么拍什么,有时候碰到一个可能我想拍下来的,但最后又纠结了半天。
H:不好意思拍吗?
Z:嗯,不想去打扰到被拍摄者。其实我们导师也从我的照片里看出来了。从作品也能映射出来我的性格。
H:哈哈,比较内向,害羞的。
Z:是,但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保持这种风格。
H:之后有什么创作计划吗?
Z:目前来说有个点子,但是现在处于即将毕业和找工作的状态,所以还不能确定是否实施。
H:大家毕业了都干嘛,做摄影的多吗?
Z:我感觉不多,有的去了报社电视台,有的自己创业什么的。我还在看机会,之前有过很多次实习,但其实都不是我想干的,说到现实问题上就很无奈。
我之前的实习都是,后期剪辑呀,摄影助理,什么的。但我想做艺术相关的,对策展比较感兴趣。
关于 自 然 生 长 85后中国摄影师摄影计划
之所以选择邀请1985年后出生的中国摄影师加入这个摄影计划,是因为希望能与志同道合且观点相近的伙伴一起探索摄影,一起举办展览,一起完成有趣的项目。
这个摄影计划叫作《自然生长》,宗旨是呈现当代摄影师丰富的摄影实践和实验,寓意我最向往的状态——在宽容的环境中自然生长,不被强行扭曲、改造,受到应受的尊重,尽可能自由地创作。
邀请的摄影师们人数众多,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显示出的对摄影的认知都有差别,但他们孜孜不倦地尝试摄影不局限、不拘泥、不终结于其自身的各种可能性的精神,却很相似。他们努力延伸着视觉表达的维度:无论是模糊媒介的边界使之更具弹性,还是思考形式带给内容的影响,抑或是用最简单的技法强调所处理的主题……
不打算赞美他们的作品的价值,为他们增添任何浮夸的光环。相反,只想以我们的绵薄之力,诚恳忠实地向观众介绍中国当代摄影生态图景的原貌,打开一扇让观众了解85后摄影师眼中的当代生活的窗。虽然并不全面,也谈不上代表性,但至少,足够自然。
项目执行人:黎光波
项目总监:崔波
此文为原创内容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往期回顾
(点击姓名即可查看)
鸣谢(排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如有需要
联系我们